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梦”仍在推进,信心在增强。

梦可以恍惚,“中国梦”却不能恍惚。

城市化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不能恍惚。否则,那巨大的、有力的“有形之手”一挥,可不只是千八百亿财富的幻灭,还有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甚至经济发展之路,的起起落落!

近来,听到一种网络论调,据有专家说,中国未来要建设十几个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型中心城市,以满足城镇化的要求。

听上去很美好,北京、上海还在发展,发展到3000万人应该不是问题,甚至加上短期流动人口,北京、上海目前离这个数字也不远了。

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00多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接近800万。另外,北京市短期流动人口估计也在700万左右。这样算来,北京市日常承载人口数量接近3000万人。那么,10个北京市的总人口就可以达到3亿人,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将迎刃而解。

好鼓舞人心!而且还都居住在“国际大都市”里,都只在“上海”、“北京”,大家平等,再也没有了什么城乡差别,“中国梦”自然就实现了。

这真的可行吗?我不是城市规划专家,有点奢谈城镇化。不过,作为一种对规则和市场的信仰,提示一下发达国家的经验,权当屌思吧。

1990年,城市经济学者研究美国城市的人口分布状况发现,美国超过1280万人口的城市有一个,人口在640~1280万的有两个城市,人口在320~640万之间为4……。然后,他们提出了城市分布的等级——规模规则:等级乘以规模等于常数。

后来,实证分析屡试不爽,被列进了“城市经济学”的规律之一。科学很奇怪,规则特别多,如同自然元素周期率一样,简单而有秩序。城市发展好像也是这样的,你可以不知道或者忽视规则,但是最终拗不过,不是得到自然的惩罚,就是“梦幻不能成真”。

为什么会有城市发展的“等级——规模”规则呢?翻遍了那本《城市经济学》,没有找到明确的解释。不过,化学元素周期律也没有解释“why?”,但是,经济学规则,没有解释总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窃推测一二:一是可能是城镇化动力问题。比如现代城市大多是工业化或专业服务业城市,发展成同样规模的城市,如果仍是这些动力,必然会造成简单重复的产能过剩,不可行!二是可能是人们可能会患大城市病。部分人即使患大城市病,为了生计或人身原因,也不得不如此下去。而一旦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可选择的余地多了,可能就会出现“反城市化“现象。

从美帝的东部向西部游曵,你会看到,纽约类似北京、上海,高楼林立,车辆拥挤,但是你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旧金山,你就发现,没有了高楼,没有了类似的城市,而是顺着宜居顺势发展。

我国发展10余个超大中心城市现实吗?真的不知道。也建议不要这样规划,市场的就交给市场吧。

另外,好像还有一个最优城市的边界问题,某个城市的资源环境、地理禀赋、工业生产以及人口文化等,赋予了他一个人最优的规模和定位。

在后起的工业化国家中,日本全国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人口大量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等都市集中也是日本人口问题的一大特征。墨西哥、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也有向大城市迁移的趋势,2010年墨西哥城人口总数为195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7.4%。巴西圣保罗2010年人口为2030万人,占巴西总人口的10%以上。

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沉淀,除了美国纽约城市人口2010年达到1940万,其他城市比如伦敦、巴黎等人口均不足千万,伦敦为717万人,巴黎仅有220万人。

由此可见,城市化的发展总有一个最优的边界。 

话题:



0

推荐

王争春

王争春

69篇文章 4年前更新

经济学者。长期在金融业工作。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