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2018年大陆人口数据显示,当年出生人口1523万,比上年减少200万,这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我国人口政策、户籍政策等约束强烈而变化剧烈,导致人口不仅是中长期经济的决定因素,还成为影响中短期经济的关键变量。据预测,未来10年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将发生剧变,进而冲击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
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剧变
(一)预计今后出生人口将持续下降。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是我国出生人口高峰时期,70年代和90年是出生人口下降时期。60年代年均在2700万以上,70年代出生人口年均在2100万左右,80年代年均出生人口2300万左右,1987年最高达到2550万。90年代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年均在2100万左右,1998年出生人口跌破2000万。新世纪以来出生人口保持在1600万左右, 2011年11月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出生人口回升到1790万高点。但是2017年新生人口中二孩比例超过51%的情况下,出生人口仍比上年下降了72万,2018年再次下降200万,二孩政策效应加速衰减,预计今后出生人口会再次进入下降通道。乐观估计,今后10年出生人口年均下降50万左右,2030年下降到1000万。悲观估计,出生人口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可能跌破1000万。
图1 我国历年出生人口及预测
(二)预计2020年后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快。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该标准,我国在本世纪初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2005年全国1%的人口抽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1.03%,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比7.69%。自此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2017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7.3%和11.4%。2020年后,上世纪60年代出生高峰人口进入退休阶段,老龄化进程将再次加快。预计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65岁以上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8.5%和12.5%,2025年占比分别达到 22%和14.5%,2030年将分别超过25%和18%。
(三) 预计十年内总人口将进入“拐点”阶段。自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9.25亿顶峰之后,已经连续六年减少,累积净减少2800万人。随着我国出生人口下降和死亡人口上升,预计我国总人口也将出现拐点。按当前出生率预计, 2025—2030年将是总人口高峰时期,预计总人口14.1亿。整个20年代将是我国人口的顶峰时期,从2019年开始到2030年将长期维持在14.0亿以上,然后进入下降通道。
(四)大中专毕业生比重仍将快速提升。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中专院校大规模扩招,大中专毕业生直线上升,在新增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快速提升。1994年大中专毕业生61.4万,1999年达到80万,2001年突破100万,2004年突破200万,2005年为388万,2006年为459万,2010年达到619万,2018年更是达到接近800万大关。大中专毕业生占当年新增就业人口有九十年代初期的不足5%快速提升到60%左右。预计未来大中专毕业生会长期保持在年均近800-1000万的水平,占当年新增就业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升到75%以上。
图3 历年大中专毕业生规模
(五)农民工数量将快速减少。与大中专毕业生相对应的是农民工,预计今年以后将快速减少。2000年我国农民工为1.21亿,2005年增长到1.47亿,2018年为2.88亿,比上年增长0.6%。但由于新生人口减少和大中专院校扩招,预计今后农民工数量将进入快速减少阶段。用年满18周岁的当年出生人口减去大中专招生人数,再减去其中城镇人口考不上大学的人口数量,大致估算今后农民工每年下降人数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预计2025年农民工将不足1.5亿,2030年将跌破1亿,2035年之后农民工将基本消亡。
图4:我国流动人口变化趋势
二、我国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老龄化高负担社会将快速到来。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我国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老龄化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他们没有养老金极少,财政负担轻。200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2.99%,据此推算我国城镇60岁以上人口仅为6199万,占比4.7%;农村60岁以上人口8217万,占比6.3%。而参保离退休人员只有4362万人,仅为3.3%。由此推算,我国高负担老龄化社会比国际标准滞后15年左右。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加快,老龄化高负担社会将加速来临。
(二)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将加快成长。从新增就业人口结构看,我国劳动力人口已经在2012年出现拐点,2017年新增就业人口1350万人中有60%即800万人是大中专毕业生,其中研究生毕业近60万人,而减少的劳动力基本是农民工。这种就业结构势必增加我国经济的转型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加快转型。近年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高速成长,也表明了我国经济转型正在加快。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4%,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3%,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9%。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6.3%,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6.8%。网上零售额增长32.2%,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但是这些新兴业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5%,总体看仍然较低,亟需进一步加快转型。
(三)高成本社会也将加速到来。得益于我国特殊的低成本用工制度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我国基建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零售业、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劳动人口和民工快速减少,高成本社会将加快到来,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将进入长期蛰伏状态。2018年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3275元,城镇户籍职工平均月收入5000元以上,相差2000元左右,自2000年至今估算我国用工成本年均节省约4千亿元。由于今后农民工将快速减少,用工成本也将随之提高,高成本社会也将随之到来。和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所里经历的情况一样,高成本高负担状态下经济活力也将进一步下降。可以预计在2020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再下一个台阶是大概率事件。这说明我国经济必须由规模扩张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否则将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四)区域中心及部分特色城市将快速崛起。从人口年龄结构和区域分布看,流动人口衰减速度正在加快,表明从农村到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了,但小城市、中城市人口向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流动还在进行中。从国际上看,国际大都市纽约、东京、伦敦等聚集的人口均不过3000万人。据大数据统计显示,京沪深等日常生活人口均在3000万左右,这表明特大城市的资源环境已经超负荷,一线城市人口扩张空间受限,限制人口势在必行。人口自然会流向二线城市,向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的中心城市以及大部分省会城市聚集,这些区域中心城市未来几年将快速崛起。还有一些特色城市比如大连、厦门、三亚、秦皇岛、大理等,为富裕人群的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养老养生等提供了无法比拟的优越环境,也会相应加快发展。
(五)住房市场转向满足非城镇户籍人口居住需求为主。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报告,农民工城镇购房比率在10%左右,这表示至少1.67亿农民工没有在城镇购房,加上近年5千万大中专毕业生,约2.2亿人没有城镇住房。这说明我国住房市场刚刚满足了42%城镇户籍人口的居住需求,还有2.2亿人口的居住需求没有得到满足。2.2亿人在城市安居至少需要1亿套以上住房,住房市场从满足户籍城镇人口为主转向满足非户籍城镇人口居住需求为主。按年新建住宅1200万套计算,一亿套住宅至少8年才能建成,考虑到新增城镇人口住房需求,则建成时间会相应延长至12年以上,这说明我国住房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城镇化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人口加快流入区域中心城市,且由于以满足非户籍城镇人口居住为主,其购房支付能力相对有限,房价快速上涨难度也较大,可能进入较长供求活跃稳定发展时期。同时,由于部分在大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在务工城市买不起住房,选择在老家附近城市购房,也会造成部分三四线城市房价跟涨。
三、抓住经济结构转型的“窗口期”
一是扩大创新人才红利,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人口结构变迁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加快发展转型,改变原有的规模扩张型、劳动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培育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首先是建立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有效地激励创业创新。其次是支持产业创新企业发展,对于基础性行业、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应尽快实行适当税收优惠,并加大对这些企业的财政支持。
二是深化户籍、养老和住房等改革,加快非户籍城镇居民市民化发展。在老龄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消除阻碍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率提升的机制体制障碍。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对于工作和生活多年的非户籍城镇常住人口提高户籍化速度,有效快速地实现常住人口居民化。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正在快速释放,应尽快实现养老金全国统一发放和支取,方便老年人的生活、医疗需要。为满足城市新居民的居住需求,应加快租售并举的住房制度建设。
三是推进关键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兴经济发展基础。基建、房地产、普通制造业以及零售、餐饮、快递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将很快进入高成本时期。在高成本时期到来之前,需要加快这些领域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尽量利用充裕、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建成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为经济转型做好储备,新兴经济成长夯实基础。
四是建立利用国际劳动力市场,弥补新增就业缺口。老龄少子社会并不可怕,日本、欧洲均已进入老龄少子社会,甚至美国某种程度上也是老龄化社会。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不懂得利用国际市场化解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劳动力的减少。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的基本方法和根本出路是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社会建立正常的经济、人员、文化交流,维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员物力和财力需求。同时,加大对外投资,努力寻找低成本高回报国际市场的机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