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已跌至50美元/桶以下,半年时间下跌超过50%,用油价崩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关于油价崩盘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意在打击俄罗斯,有人认为意在挤垮页岩气生产,也有人认为供过于求……对油价下跌的内在原因可能一时难以搞清楚,不过,我们可以顺藤摸瓜,先分析油价下跌对谁有利或有弊,然后再来探讨油价下跌的原因及未来趋势。

  受益国VS受损国

  简单看,油价崩盘使耗油大国受益,产油大国受到损失。仔细考虑,其实也不这么简单。耗油大国的产油企业和非油企之间,原油和页岩气、新能源等之间存在替代或挤出关系,油价崩盘对新能源、页岩气等生产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可能会打击一些高成本能源企业。但是只要技术在,恢复生产也并非难事。要把握这一事件的主要脉络,需从宏观经济角度出发分析。

  油价崩盘自然使产油国受到损失,沙特、俄罗斯、美国位列前三。从2013年日产量来看,最大的产油国是沙特阿拉伯,日产量为1152.5千桶;其次为俄罗斯,日产量为1078.8万桶;第三是美国,日产量为1000.3万桶;接着是,中国、加拿大、阿联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家,日产量分别是416.4、394.8、364.6、355.8、314.1和312.6万桶。除了美国和加拿大,欧洲、日本、澳大利亚等其他发达国家基本不产石油,基本依靠进口满足石油消耗。产油国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俄罗斯和美国,油价下跌首先对这些国家的产油企业影响较大,以下跌40美元计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中国等产油企业年损失分别为1660亿美元、1553亿美元、1440亿美元和600亿美元。

  石油净消耗国获益,美国、中国是最大受益者。从2013年日消耗量来看,最大的原油消耗国为美国,日消耗量为1888.7千桶;其次为中国,日消耗为1075.6万通;然后是日本、印度、沙特和俄罗斯,日消耗量分别为455、373、331和307万桶。不产油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耗油大国,而产油的国家除了美国外其他都是石油净出口国,而本国经济消耗量很低。仍以油价下降40美元计算,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年节省耗油成本依次分别为2719.7亿美元、1549亿美元、655亿美元、537亿美元、477亿美元和442亿美元。

  进一步考虑石油产量和消耗量的差异,石油价格下跌,净收益为欧美日和中国,净损失为俄罗斯和中东。美国经济的总体收益为1279.7亿美元,中国经济的总体收益为949亿美元,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受益国,中国次之。而最大的受损国自然是沙特阿拉伯,净损失为1183亿美元,其次为俄罗斯1111亿美元。从产油和耗油版图上看,油价下降受益国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人均耗油量大,基本和美国相差无几。除美国经济不断向好外,欧州、日本的经济正处在危机努力恢复期,应该说油价下降降低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运行成本,有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

  最亏的是当时期货市场的做多者或签长期协议者,油价下跌的好处不能享受,只能伤心地看着油价不断下跌,而自己仍在付出大量的美元。签了若干年长期合同的国家,更是如此。不过,水平如此,消息不对称,也怪不得别人。

  阴谋论VS供求论

  阴谋论者认为,这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联合中东产油国,对付俄罗斯的一次石油战争。由于俄罗斯对欧美的态度渐趋强硬,不仅大胆收纳了出卖美国监控全球信息的斯诺登,在叙利亚问题上和美欧西方国家争锋相对,还在乌克兰问题上分裂克里米亚和支持乌东民间武装,并且马来西亚飞机在飞越乌东地带时被击落。对这些事件,美欧等发达国家没有实力也不愿意武力干预。在精密策划下,配合经济制裁,美欧等国家联合发动了这次石油战争。

  也有人认为,沙特宣布石油不减产,意在一石二鸟,既支持了美欧对俄罗斯的制裁,也打击了美国的页岩气革命。他们认为页岩气革命对石油产业的冲击更大,如果美国页岩气生产进入产业化,将对石油生产国带来致命的冲击。沙特在支持美欧制裁俄罗斯的同时,降低油价扼杀处于快速成长状态的页岩气革命。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页岩气的生产成本大致相当于石油的50-60美元/桶的价格水平。将石油价格降到50美元/桶,将大幅挤出页岩气生产。

  不管阴谋论是不是成立,石油价格大幅下跌,这两方面的功效均有,这两种说法可能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实质而言,油价下跌很难冲击页岩气生产,一则页岩气是相对清洁能源,是能源革命的大势所趋;再则页岩气革命形成产业后,规模化生产将会降低生产成本;最主要的是,只要页岩气技术仍在,且不断革新,随时都可以降低成本或恢复生产。

  供求论者认为,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预期石油需求将会减少,而供给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页岩气革命、新能源生产等日益强劲,势必冲击石油产业和价格。在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国际油价出现了暴跌。这一说法也有道理,不过也存在疑问。我们知道,当石油价格暴涨时,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石油是一种资源,随着消费或消耗量的增加,存量的不断减少,其价格将会越来越高。

  其实,资源产品都是有限的,价格才是供求的核心。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价格高时,供给会被引导,需求被抑制。高价格维持一定时期,必然造成供过于求;反之则反。可见,不是石油生产过多造成的供过于求,而是石油价格长期处于较高位置,世界经济难于负担其高成本,供过于求自然出现。如果此推论成立,石油价格也必然回归到其应有的水平,世界经济不可能长期承担其过高成本。

  除了阴谋论和供求论,美元升值论、国际舆论战等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际石油贸易美元定价,自然美元升值也会造成油价下跌。2014年,美元指数升值达到11%,相应地,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下跌11%左右属于正常。也就是说,至少油价下跌的1/4,可以说是由美元升值造成的。国际舆论战自然是宣传供求失衡,以及部分产油国不减产的冲击,造成做空条件,致使国际油价短期内快速下跌。

  油价崩盘的受益者,多是处于危机中的发达国家,受损国则集中在中东的产油国和俄罗斯。中东国家无心争做世界强国,储备的石油美元能支撑长久,且油价仍在成本之上,离亏损尚有较大距离。俄罗斯欲在国际社会上争所长短,油价崩盘对经济造成打击,削弱其经济实力,势必对其强硬态度形成压力。

  石油的定价权不单单掌握在产油国一方,更大程度上掌握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发达的用油国家一方。做空石油,一则降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运行成本,促进复苏;二则和经济制裁是相配合的,对俄罗斯造成压力。油价下跌利好世界经济,特别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这样看来,这次油价下跌是世界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又一动力。这好像也不能称为阴谋论吧!

  不过,大国博弈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关键是选准时机和创造条件。石油“博弈”的时机和条件随之出现,那就是供求变化和美元升值,加上舆论战调整市场预期,部分产油国的策略性配合,金融操作急速做空,石油价格应声而下。

  油价向何处去?

  油价下跌减少了产油收益,调节石油供求。中东、俄罗斯等国产油企业不至于亏损甚至于倒闭,但是对产油成本高的国家,会产生一些挤出效应。2008年产油总成本(包括勘探成本、折旧费用、产量税)不足40美元/桶,中东、俄罗斯等产油成本较低,美国、中国、欧洲等成本较高。根据2008年的产油成本推测,2014年的总体生产成本应该在50美元/桶左右,而中东、俄罗斯等国家产油成本应该更低,油价将至50-60美元/桶,产油企业不至于亏损乃至倒闭。

  当然,油价下降也会诱导出部分需求,加之油价下降利好发达国家经济恢复,势必也将刺激部分需求回升。因而,长期看国际原油的价格应该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上。在需求回升的带动下,重新回归60-80美元/桶波动区域较为适宜。这是在没考虑新能源和页岩气生产的情况下的,也没考虑重大发现和石油枯竭的情况,因为“黑天鹅”事件,理论分析难以预料。美元波动也没有考虑,我们另当论述。■

话题:



0

推荐

王争春

王争春

75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经济学者。长期在金融业工作。

文章